丹阳市延陵镇大吕庄《张氏家乘》
远祖为唐代著名宰相张柬之,先祖清末名将张得贵参加中法战争官居一品,唐代为李姓皇室从武则天手中夺回皇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著名宰相张柬之,他的后代迁居丹阳历800多年并繁衍成丹阳的望族,这是民国时期编修的《张氏宗谱》中记载的一个信息。2011年3月30日,延陵镇大吕村东广场上热闹非凡,该村各界人士精心续编的《张氏家乘》问世并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
据《张氏家乘》记载,丹阳西南地区吕庄张氏的祖先是河间府(今属河北省)人张士衡,唐贞观4年(631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太常卿,张士衡之孙张柬之被名相狄仁杰推荐为宰相,张柬之后来在女皇武则天病重时与桓彦范(丹阳练湖人)等大臣发动政变,拥唐中宗复位,恢复了李姓唐朝。张士衡第13世孙张分居山东东昌府,北宋真宗朝考中进士,任工部尚书,其次子张质后任兵部尚书,居开封府杞县,张质的重孙张球生二子:张鐠pǔ、张簋guǐ。张鐠是进士,在朝做官。张簋在考中秀才时的老师吕钦是丹阳人。张簋于北宋徽宗时也考中进士,任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太守,任职第二年时,宋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后即位为宋高宗)来到南京,张簋负责用船从长江运粮至南京,途中突遇飓风袭击,不幸殉职。
张簋有二子:张天福、张天庆。他们随父亲来镇江,由于北宋灭亡,开封被金兵占领,被迫在镇江租周氏的房屋。后来,张天福、张天庆兄弟到茅山烧香,途经丹阳延陵季子祠,瞻仰了韦昭祠、董永墓后,见这一带民风淳朴,萌生了定居此地的想法。在父亲老师吕钦之子吕伟的帮助下,张天福、张天庆兄弟俩于南宋建炎5年(1131年)定居延陵万顷洋南岸的吕庄村,从此子孙繁衍。后来,张天福的第四代孙分别迁往附近的张庄村和郦庄村(今属丹徒县)。第11世时,张天庆的第十世孙张谅六迁万顷洋北岸,成为今小吕庄村张氏始祖,从此有大、小吕庄之分。后来,吕庄张氏又分别迁往台庄、六房庄和其他各地,自张簋算起,吕庄张氏在丹阳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已繁衍了30多世。
据《张氏家乘》主编张福海记载,吕庄张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士备出,清末时有多人考取秀才和太学生,特别是大吕村的张得贵在清末时期战功显赫,曾参与著名的中法战争,攻克越南文渊、谅山等地,官至总兵,清政府赏张得贵祖孙三代正一品封典。过去,大吕村张氏宗祠内就挂有朝廷封张得贵“振威将军”的匾,并供奉有多道圣旨。
此次《张氏家乘》是根据民国甲寅年(1914年)编修的老谱,新修的《张氏家乘》分综合篇和分谱篇两大部分,参考《丹阳县志》和有关资料,在大吕村委会的组织下开展了大量走访调查工作。